您好,欢迎访问四川高职单招网官方网站!
028-66653506
13548062707
医药卫生一类当前位置:首页>>专业分类>>医药卫生一类

医药卫生一类

  四川省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大纲(2014年制定)

 

  医药卫生一类

 

  一、考试科目及分值比例

 

  专业综合卷满分为3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科目及分值比例如下:

 

  人体解剖学基础约占25%

 

  生理学基础约占20%

 

  病理学基础约占15%

 

  基础护理技术约占30%

 

  药物学基础约占10%

 

  二、试卷结构

 

  1.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

 

  单项选择题50%判断题10%

 

  填空题15%名词解释10%简答题15%

 

  2.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比例

 

  重点内容(大纲内容用表示)80%

 

  非重点内容20%

 

  3.试卷难易比例

 

  容易题占40%较易题占30%

 

  中等难度题占20%较难题占10%

 

  三、考试范围及要求

 

  【人体解剖学基础】

 

  [第一章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一节~第五节(不作要求)

 

  [第二章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一节骨和骨连接

 

  一、骨的形态和分类。骨的构造和功能。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关节的基本构造、辅助结构和运动。

 

  二、椎骨的一般形态。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的主要形态特点。椎骨的连接,椎间盘的组成。脊柱的整体观和运动。胸骨和肋的形态。肋弓的形成。胸廓的组成。

 

  三、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颅底内面和颅侧面的主要形态结构。骨性鼻腔外侧壁的形态结构。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构造特点。

 

  四、上肢骨的组成。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肩关节和肘关节的组成、构造特点和运动。

 

  五、下肢骨的组成。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的形态。骨盆的组成和分部。男女骨盆的区别。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组成、构造特点和运动。

 

  六、临床常用的骨性标志。

 

  第二节骨骼肌

 

  一、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和肋间肌的位置和作用。

 

  二、膈的位置、形态和作用,膈的裂孔及其通过的结构。

 

  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位置、层次、纤维方向和作用。腹直肌鞘的构成。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物和临床意义。

 

  四、头肌的分布。主要面肌和咀嚼肌的名称。

 

  五、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前臂肌、手肌的分群和作用。

 

  六、下肢肌的分布和分群。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

 

  七、全身的主要肌性标志。

 

  [第三章消化系统]

 

  第一节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上、下消化管的概念。

 

  第二节消化管

 

  一、咽峡的构成,舌的形态和舌乳头的功能,颏舌肌的作用。

 

  二、牙的形态、构造、牙式及牙周组织。

 

  三、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以及腭扁挑体的位置。

 

  四、食管的分部及狭窄部位。食管与上颌中切牙的距离。

 

  五、胃的位置、形态分部。

 

  六、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位置和分部,空肠和回肠的区别。

 

  七、大肠的分部,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点,盲肠与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回盲瓣的形态、位置及作用。

 

  八、结肠的分部。直肠的位置、弯曲和肛管粘膜的形态特点。

 

  第三节消化腺

 

  一、消化腺的组成。

 

  二、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及腮腺管的开口部位。

 

  三、肝的位置和形态,胆囊的位置、形态和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四、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

 

  五、胰的位置、形态和胰管的开口部位。

 

  第四节腹膜

 

  一、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三、大网膜的位置和功能,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系膜的名称。

 

  四、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呼吸系统]

 

  第一节概述

 

  呼吸道的组成和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第二节呼吸道

 

  一、鼻腔及鼻粘膜的分部,鼻旁窦的名称及其开口部位

 

  二、咽(从略)

 

  三、喉的位置及喉软骨的名称,喉粘膜的形态特点。

 

  四、气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肺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肺的分叶。

 

  二、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第四节胸膜与纵隔

 

  一、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

 

  二、肋膈隐窝的概念,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三、纵隔的概念和分部。

 

  [第五章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肾

 

  一、肾的形态和位置,肾的被膜。肾的一般结构。

 

  第二节输尿管道

 

  一、输尿管的行程、分部和狭窄。

 

  二、膀胱的位置、形态和分部。膀胱三角的位置、粘膜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三、女性尿道的特点。

 

  [第六章生殖系统]

 

  第一节男性生殖系统

 

  一、男性内生殖器的组成。

 

  二、睾丸的位置和形态。

 

  三、附睾的位置和形态。

 

  四、精索的概念。

 

  五、附属腺的名称和前列腺的形态及位置。

 

  六、男性尿道的分部、弯曲和狭窄。

 

  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

 

  一、女性内生殖器的组成。

 

  二、卵巢的位置和形态。

 

  三、输卵管的位置和分部。输卵管结扎的理想部位。

 

  四、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

 

  六、阴道后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乳房和会阴

 

  [第七章脉管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脉管系统的组成。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二、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概念

 

  第二节心脏

 

  一、心的位置、外形及各心腔的形态结构。

 

  二、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三、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形程和主要分支及其分布范围。

 

  四、心包的构成和心包腔的概念。

 

  五、心的体表投影

 

  第三节血管

 

  一、动脉韧带的位置及其形成。

 

  二、主动脉的起始和分部。主动脉弓的分支。

 

  三、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

 

  四、上肢动脉主干的名称。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

 

  五、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和分布。

 

  六、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的来源。

 

  七、髂内动脉的主要分支。下肢动脉主干的名称。

 

  八、上腔静脉的合成和收集范围。

 

  九、颈外静脉的位置。

 

  十、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

 

  十一、下腔静脉的合成和收集范围。

 

  十二、大隐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小隐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

 

  十三、肝门静脉的合成、收集范围、主要属支及其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及临床意义。

 

  第四节淋巴系统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

 

  二、淋巴干的名称。

 

  三、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的合成、注入部位和收集范围。

 

  四、全身主要淋巴结群的名称和位置。

 

  五、脾的位置和形态。

 

  [第八章感觉器]

 

  第一节视器

 

  一、视器的组成。

 

  二、眼球壁的层次,各层的分部及形态结构。

 

  三、眼球内容物的名称和作用。

 

  四、房水循环的途径。

 

  五、结膜的分部。

 

  六、泪器的组成和鼻泪管的开口部位。

 

  七、眼球外肌的名称和作用。

 

  第二节前庭蜗器

 

  一、前庭蜗器的组成。

 

  二、外耳道的组成。外耳道、鼓膜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三、中耳的组成。鼓室各壁和听小骨的名称。

 

  四、咽鼓管的交通、功能及小儿咽鼓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五、内耳的组成。骨迷路和膜迷路的分部。内耳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概述

 

  神经系统的分部和常用术语。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灰质、白质的位置和分部,白质内主要纤维束的名称和作用。

 

  二、脑的位置和分部。

 

  三、脑干的组成,脑干内主要神经核团的名称和性质、主要纤维束的名称和功能。

 

  四、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

 

  五、间脑的位置、分部及背侧丘脑腹后核的功能,下丘脑的组成。

 

  六、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回和分叶,大脑皮质主要机能区的定位。

 

  七、基底核的名称及新、旧纹状体的概念,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八、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的概念,硬脑膜静脉窦的概念。

 

  九、大脑前、中、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来源和分布范围以及大脑动脉环的组成。

 

  十、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及循环途径。

 

  。

 

  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的组成、分部及前、后支的分布规律。

 

  二、颈丛的组成、位置及皮支浅出的部位,膈神经的分布。

 

  三、臂丛的组成和位置,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分布。

 

  四、胸神经前支的分布规律。

 

  五、腰丛的组成及位置,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的分布。

 

  六、骶丛的组成及位置,坐骨神经的行程和分布,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支及其分布。

 

  七、12对脑神经的名称。

 

  八、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的分布。

 

  九、三叉神经的主要分支和分布。

 

  十、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布。

 

  十一、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分布。

 

  十二、自主神经的概念和区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

 

  十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第四节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一、浅感觉、躯干和四肢深感觉及皮肤的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

 

  二、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

 

  三、牵涉痛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四、锥体系的组成和行程。

 

  五、锥体外系。

 

  [第十章内分泌系统]

 

  一、垂体的位置和分部。

 

  二、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

 

  三、甲状旁腺的位置和形态。

 

  四、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

 

  【生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生理学的概念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兴奋性的概念,刺激与反应的概念,反应形式--兴奋与抑制)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机体与外环境的和谐平衡

 

  二、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三、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分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概念,特点、生理意义)

 

  二、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反馈、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二、易化扩散(通道易化扩散与载体易化扩散的概念与特点)

 

  三、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概念,Na+-K+泵的概念及其意义)

 

  四、出胞和入胞(出胞和入胞的概念)

 

  第二节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及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概念及产生机制,极化、去极化、复极化和超极化的概念)

 

  二、动作电位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概念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传导机制与特点,阈电位,神经冲动的概念)

 

  第四节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的收缩原理(肌丝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与Ca2+的关系)

 

  二、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单收缩与复合收缩)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一、血量和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正常值)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pH值)

 

  第二节血浆

 

  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二、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生理意义与临床意义,等渗溶液的概念以及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

 

  第三节血细胞

 

  一、红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与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原料与影响红细胞成熟的主要因素,贫血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二、白细胞(白细胞的分类、正常值与功能)

 

  三、血小板(血小板的正常值与基本功能)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的概念与三个基本步骤,血浆与血清的区别,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抗凝因素和主要抗凝物质的生理作用)

 

  二、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五节血型与输血

 

  一、ABO血型系统(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的分型原则及临床测定方法,ABO血型与输血的关系。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及其意义)

 

  二、Rh血型系统

 

  [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生理

 

  一、心脏的泵血及心音(心动周期、心率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及分期,搏出量和心输出量的概念、正常值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特点及意义)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生理特性(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生物电特点,自律性的概念,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和异位心律的概念,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顺序、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房室延搁的概念和意义,心室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三、心电图(心电图的概念,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第二节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及平均动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动脉血压稳定的生理意义;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动脉脉搏的概念)

 

  二、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微循环的概念及其组成,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和功能)

 

  三、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的概念和公式,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水肿的关系)

 

  四、静脉血压与血流(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

 

  五、淋巴循环及生理意义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心血管中枢,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和作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作用)

 

  第四节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

 

  二、肺循环的血流特点

 

  三、脑循环的血流特点

 

  [第五章呼吸]

 

  第一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呼吸的概念及基本环节,、肺通气的概念与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直接动力;呼吸运动的概念,平静呼吸、用力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的概念;肺通气的弹性阻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肺通气的气道阻力与气管口径的关系)

 

  二、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容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节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一、决定气体交换的因素(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和气体交换的动力,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的运输(O2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及其临床意义)

 

  二、CO2的运输(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呼吸中枢概念,呼吸的基本中枢--延髓)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血中O2分压、CO2分压和H+浓度的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途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二、胃内消化(胃液的成分及作用,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的概念和作用,胃的运动形式和容受性舒张的概念和生理意义,胃排空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小肠内消化(小肠的运动形式和分节运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胰液与胆汁的成分及各种成分作用)

 

  四、大肠的功能和排便

 

  第二节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

 

  二、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的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

 

  第三节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脑-肠肽概念)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不作要求)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三、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生理意义)

 

  第二节体温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体温的正常值及其生理波动--昼夜、性别、年龄、其它因素)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散热的主要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及临床应用)

 

  三、体温调节(体温调节中枢的部位、温度感受器、调定点的概念)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

 

  第一节尿生成的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滤过率的概念和正常值)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上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概念,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部位和特点,肾糖阈的概念和正常值及其与尿糖的关系)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H+、K+和NH3的分泌特点及其意义)

 

  第二节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滤过膜、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小管液溶质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三、尿的浓缩与稀释

 

  第三节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液(正常尿量、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尿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

 

  二、尿液的排放

 

  [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一节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及其调节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第二节位听器官

 

  一、外耳与中耳的传音功能

 

  二、内耳的感音功能

 

  三、内耳前庭器官的位置觉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三、突触传递的特征

 

  四、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传递过程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特异性投射系统(不作要求)

 

  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不作要求)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不作要求)

 

  四、痛觉(内脏痛与牵涉痛)

 

  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不作要求)

 

  三、小脑的功能(不作要求)

 

  五、基底神经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不作要求)

 

  六、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不作要求)

 

  第四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

 

  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不作要求)

 

  第五节脑的高级功能(不作要求)

 

  一、概述

 

  二、条件反射

 

  三、脑电活动

 

  四、觉醒与睡眠

 

  [第十一章内分泌]

 

  第一节概述

 

  一、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

 

  二、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及其共同特征

 

  第二节下丘脑与垂体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下丘脑调节性多肽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二、腺垂体(促激素概念,腺垂体分泌的激素--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三、神经垂体(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催产素合成的部位、运输途径(下丘脑—垂体束)、贮存释放部位和生理作用)

 

  第三节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第四节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一、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

 

  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三、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第五节胰岛

 

  一、胰岛素(胰岛素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二、胰高血糖素

 

  第六节肾上腺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及其临床意义)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

 

  [第十二章生殖]

 

  第一节男性生殖(不作要求)

 

  一、睾丸的生精功能

 

  二、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三、睾丸功能的调节

 

  第二节女性生殖

 

  一、卵巢的生卵功能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三、月经周期

 

  第三节妊娠(不作要求)

 

  一、受精和着床

 

  二、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病理学概论]

 

  一、病理学的概念及内容(不做要求)

 

  二、病理学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不做要求)

 

  三、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及方法(不做要求)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参观实验室(不做要求)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与疾病的概念、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做要求)

 

  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不做要求)

 

  四、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五、疾病的护理原则

 

  [第三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一、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概念及类型;

 

  二、组织轻度损伤(变性):变性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三、组织的重度损伤(坏死):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凋亡(不做要求)

 

  四、组织的修复: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创伤愈合的类型和骨折愈合的过程。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不做要求)

 

  五、组织损伤的护理

 

  [第四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静脉性充血(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动脉性充血(不做

 

  要求)

 

  二、出血:出血的类型和病变

 

  三、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及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不做要求);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四、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及栓塞的部位;栓塞的类型及后果

 

  五、梗死:梗死的概念、原因、类型及各型梗死的病变特点;梗死的后果

 

  [第五章炎症】

 

  一、概述

 

  二、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三、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四、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五、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六、炎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原则

 

  [第六章肿瘤]

 

  一、肿瘤的概念

 

  二、肿瘤的特性:肿瘤的大体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生长与扩散、复发、对机体

 

  的影响

 

  三、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四、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五、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

 

  六、常见肿瘤举例(不做要求)

 

  七、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做要求)

 

  八、肿瘤的病理学检查

 

  九、肿瘤的预防和控制(不做要求)

 

  十、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原则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风湿病: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心脏风湿病变的特点;风湿病的病因、机制

 

  二、心瓣膜病:主动脉瓣、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病变及临床联系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四、原发性高血压:缓进型高血压的分期、各期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缓进型高血压

 

  的病因、转归;高血压病发病机制、急进型高血压的病变特点和转归(不做要求)

 

  五、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继发改变;冠心病的类型病变、临

 

  床病理联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不做要求)

 

  六、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及临床表现

 

  七、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原因、分类、病理临床联系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一、肺炎:大叶性肺炎、肺肉质变、小叶性肺炎概念;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概念;大叶性肺炎分期及各期病变、主要症状、并发症;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及并发症;病毒性肺炎的病变;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变;大、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二、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及基本病理变化;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病理联系及合并症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

 

  四、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概念及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呼吸衰竭的原因、发病机制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机制、并发症、转归、临床联系

 

  二、病毒性肝炎: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各类型肝炎的病变特点;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类型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肝硬化:肝硬化、假小叶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及临床联系;门脉高压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肝功能不全的表现;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门脉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坏死后性肝硬化(不作要求)

 

  四、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的概念、原因、诱发因素;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病理临床联系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

 

  一、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常见类型;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联系

 

  二、急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的原因、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特点及与临床的联系

 

  [第十一章传染病]

 

  一、结核病:结核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转归;结核病的转化规律、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

 

  流脑和乙脑的区别

 

  四、伤寒:伤寒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

 

  五、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概念、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菌痢及中毒性菌痢的病变及临床联系

 

  [第十二章发热]

 

  一、发热的概念

 

  二、发热的原因和分类

 

  三、发热的分期及特点

 

  四、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改变

 

  五、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六、发热的临床护理原则

 

  [第十三章水肿]

 

  一、水肿的概念

 

  二、水肿的原因及分类

 

  三、水肿的病变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

 

  四、水肿的临床护理原则

 

  [第十四章休克]

 

  一、休克的概念、病因和分类

 

  二、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三、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器官功能变化

 

  四、休克的临床护理原则

 

  [第十五章缺氧]

 

  一、缺氧的概念及血氧指标

 

  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三、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四、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因素和临床护理原则

 

  【护理学基础】

 

  [第四章医院和住院环境]

 

  一、医院的任务。

 

  二、门诊、急诊的护理工作。

 

  三、病区物理环境的管理;铺床法。

 

  [第五章人院和出院的护理]

 

  一、患者入院的护理:住院处的护理管理;患者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

 

  二、患者出院的护理。

 

  三、运送患者法(轮椅运送法及平车运送法):目的、适用范围、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第六章卧位和安全的护理技术]

 

  一、卧位的性质;各种卧位的姿势及临床意义。

 

  二、帮助患者更换卧位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使用各种保护具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第七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技术]

 

  一、清洁、消毒、灭菌

 

  1.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

 

  2.常用物品的清洁法。

 

  3.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燃烧法、煮沸消毒法、压力蒸汽灭菌法)的适用范围、方法及注意事项;监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方法;光照消毒适用范围、方法及注意事项;生物净化法。

 

  4.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病区常用物品的清洁及保养方法。

 

  二、无菌技术

 

  1.无菌技术概念和操作原则。

 

  2.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使用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及无菌包、取用无菌溶液、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

 

  三、隔离技术

 

  1.隔离的概念;隔离区域的设置和划分;隔离消毒原则。

 

  2.隔离技术操作方法:口罩的使用、手的消毒、穿脱隔离衣、避污纸的使用。

 

  四、供应室工作

 

  1.供应室的设置;在污染区、清洁区及消毒灭菌区的工作内容。

 

  2.敷料的加工。

 

  [第八章患者的清洁护理技术]

 

  一、口腔护理: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常用漱口溶液及其作用。

 

  二、头发护理:目的;床上梳头的方法;床上洗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灭头虱、灭虮的药液及方法。

 

  三、皮肤护理:沐浴法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压疮的概念,压疮发生的原因及易发部位,压疮的分期,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四、卧有患者床整理法及更换床单法。

 

  五、晨晚间护理的目的和内容。

 

  [第九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技术]

 

  一、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化;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法和检查法;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脉搏的评估及护理:脉搏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化;异常脉搏的评估;测量脉搏的方法。

 

  三、呼吸的评估及护理:呼吸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化;异常呼吸的评估;测量呼吸的方法。

 

  四、血压的评估及护理:血压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化;异常血压的评估;血压计的种类和构造;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体温单的填写方法。

 

  [第十章饮食护理技术]

 

  一、医院饮食的种类、适用范围、原则及用法。

 

  二、饮食护理。

 

  三、鼻饲法:概念、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出入液量记录:目的、内容和要求、记录方法。

 

  [第十一章冷热疗技术]

 

  一、冷疗技术:作用及种类、禁忌证、各种冷疗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热疗技术:作用及种类、禁忌证、各种热疗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排泄护理技术]

 

  一、排尿护理:正常及异常尿液的评估;排尿异常(尿失禁和尿潴留)的评估;尿失禁和尿潴留患者的护理;导尿术的概念、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导尿管留置法的概念、目的、操作方法,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护理。

 

  二、排便护理:正常及异常粪便的评估;排便异常(便秘、腹泻、大便失禁)的评估;腹泻、大便失禁、便秘患者的护理;各种灌肠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肛管排气法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第十三章药物治疗技术]

 

  一、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药疗原则;给药途径;医院常用的外文缩写及中文译意。

 

  二、口服给药法:摆药方法(取药、配药)、发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雾化吸入疗法:超声波雾化器的结构和原理;超声波雾化吸入疗法目的、特点、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氧气雾化吸入法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注射法:注射原则;注射器和针头的构造;药物抽吸法;皮内、皮下、肌内、静脉及股静脉注射法的概念、目的、部位、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四章药物过敏试验技术]

 

  一、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预防、临床表现及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青霉素过敏试验药液配制、皮内试验法及结果判断。

 

  二、其它药物过敏试验方法及过敏反应的护理:链霉素过敏试验方法及过敏反应的护理;破伤风抗毒素(TAT)皮内试验方法、结果判断、阳性患者脱敏注射法;普鲁卡因、细胞色素C、碘造影剂的过敏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

 

  [第十五章静脉输液和输血技术]

 

  一、静脉输液法:目的及常用溶液;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输液滴注速度计算法;输液故障的处理。输液反应的原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二、静脉输血法:目的;血液及其制品;输血准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输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大量输血后反应、输血后的疾病感染)的原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第十六章标本采集技术]

 

  一、标本采集的原则。

 

  二、标本采集法:血标本采集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尿标本、粪便标本、痰标本、咽拭子培养标本采集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第十七章危重患者的护理及抢救技术]

 

  一、危重患者的护理:危重患者的护理措施。

 

  二、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

 

  1.吸氧法:供氧装置;氧气吸入的浓度,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法;供氧方法(包括评估患者、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吸痰法: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洗胃法:目的、常见药物中毒的灌洗溶液和禁忌药物、操作方法(口服催吐法、漏斗胃管洗胃法、注洗器洗胃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八章临终患者的护理]

 

  一、死亡过程的分期及其表现。

 

  二、临终患者的护理: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措施;临终患者的躯体支持性护理。

 

  三、尸体护理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九章医疗与护理文件的书写]

 

  一、病历的书写要求;病历的管理要求。

 

  二、医嘱的内容及种类;医嘱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的记录内容及书写要求。

 

  四、病室报告的书写要求、书写顺序及交班内容。

 

  【药物学基础】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绪言

 

  一、药物学的概念、性质和任务。

 

  二、如何学好药物学。

 

  第二节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类型

 

  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药物作用机制(不作要求)

 

  第三节机体对药物的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跨膜转运(不作要求)

 

  (二)药物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三)药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四)药物的代谢及影响因素

 

  (五)药物的排泄及影响因素

 

  二、药物的动态过程(不作要求)

 

  第四节影响药物的作用的因素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二、药物方面的因素

 

  第五节药物应用护理概述

 

  一、用药护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二、用药护理中的护理程序

 

  [第二章抗微生物药物]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抗微生物药物的用药护理原则

 

  第二节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的抗菌谱,不良反应及处理。

 

  二、头孢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及不良反应比较及处理。

 

  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种类及抗菌谱及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谱

 

  五、四环素和氯霉素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六、林可霉素及万古霉素的临床首选感染疾病。

 

  第三节化学合成抗微生物药物

 

  一、奎洛酮类的抗菌谱及不良反应。

 

  二、磺胺类、甲氧苄啶繁的抗菌谱及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及处理。

 

  三、硝基咪唑类及硝基呋喃类得抗菌谱及主要临床应用。

 

  第四节抗结核、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一、一线抗结核药物分类,不良反应及临床观察。

 

  二、抗真菌药物分类

 

  三、抗病毒药

 

  第五节消毒防腐药物(不作要求)

 

  [第三章抗寄生虫药物]

 

  第一节概述抗疟药(不作要求)

 

  第二节常用的抗寄生虫药

 

  一、抗蠕虫药抗血吸虫药物(不作要求)

 

  二、抗疟药(不作要求)

 

  三、其他抗寄生虫药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抗恶性肿瘤药物]

 

  第一节概述(不作要求)

 

  第二节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不作要求)

 

  [第五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镇静催眠药

 

  一、苯二氮卓类:常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比较

 

  二、巴比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护理

 

  三、其他镇静催眠药(不作要求)

 

  第二节抗癫痫药

 

  一、苯妥英钠的主要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

 

  二、乙琥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的首先治疗癫痫分类及主要不良反应

 

  第三节抗精神失常药物

 

  一、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的主要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表现及观察

 

  二、抗躁狂药和抗抑郁药(不作要求)

 

  第四节镇痛药

 

  一、常用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吗啡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二)人工合成类镇痛药:哌替啶的作用特点及临床用途。

 

  (三)其他镇痛药的临床用途

 

  二、药物依赖性的一般防治方法

 

  第五节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概述

 

  二、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三、解热镇痛抗炎的复方制剂

 

  第六节中枢兴奋药物]

 

  一、皮层兴奋药物咖啡因的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

 

  二、尼可刹米的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

 

  [第六章麻醉药]

 

  第一节局部麻醉药物

 

  一、概述(不作要求)

 

  二、常用的局麻药物

 

  (一)利多卡因的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二)丁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的临床用途。

 

  [第七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概述

 

  一、传出神经系统分类(不作要求)

 

  二、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类型及生理效应(不作要求)

 

  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报考指南| 新闻资讯|热点资讯|最新公告|
Copyright © 2023 四川高职单招网 成都电科支点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41号-7
微信
手机网站
http://www.scgzdz.net/EX7n9WptzR.php
在线客服系统
https://w102.ttkefu.com/k/linkurl/?t=7H7C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