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央视众多频道同时推出“国家品牌计划”起航视频,包括格力、京东、阿里、华为、海尔、万达等众多民族品牌在内的企业家现身央视,共同宣誓为全球消费者创造个更多价值。新推出的“国家品牌计划”以“传承我们的创造”为主题,是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媒体,同中国企业的优秀代表们以“智造改变世界”、以“国家平台成就国家品牌”的重大项目。
一、“国家品牌计划”背后的强烈创新需求
不知道读者朋友最近有没有关注到这则广告?对于这则广告,见仁见智。在老梁看来,广告背后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工匠精神”的彰显,是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的决心与行动,更是以创新捍卫品牌的深刻觉醒。
我们时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我们所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无一不是强大的科技转化能力在发挥作用,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今,企业也是越加重视产学研的结合,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高校之间不断展开深度的合作,进而希望能在某一领域突出技术瓶颈,抢占话语权。比如最近的中车集团与湖南大学联合成立“中车学院”,中国移动依托清华大学与长安大学成立的“车辆网”实验室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企业与高校合作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的最好途径。
二、“强强联合”背后的相得益彰
以中车与湖南大学的合作为例,中车于2016年年底与湖南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中车湖南大学研究中心”和“湖南大学中车学院”。中车为什么会选择湖南大学呢?
首先,湖南大学有一个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汽车造型与评价、车辆结构与优化、车身制造与装备、车辆安全与人体损伤、汽车新材料应用等问题。此外,湖南大学的车辆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湖大的优势专业之一。这也说明,湖南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更侧重于车身设计制造方面。
其次,中车在湖南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需求。株洲是中车在湖南的大本营,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中车株所,这里有国内首条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生产线,全球30%的轨道交通核心零部件都在这里生产,中车株洲所也是我国唯一全面掌握高铁动力系统的企业,彻底打破了国外对轨道动力系统核心技术的垄断。由此可见,中车在湖南的发展潜力由此可见。
两者的联合,对于中车而言,其可以依托湖南大学的人才与学科优势,为中车提供技术与研究支撑,提供丰富的储备人才;对于湖南大学,其可以借助中车的实践平台,更好的展开教学研究与实践,有力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
其实,这只是是中车走进校园的无数次行动之一。在此之前,中车与湖南工业大学合作办学成立了交通工程学院,挂靠在该校的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主要基于与株洲的轨道交通企业对接的相关主体专业目前是电机电器、电力电子与传动控制、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后续将面向轨道交通领域增设相关专业向,特别是近期将主要面向轨道交通领域培养大功率器件及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中车与同济大学,中车与北交大,中车与中南大学,中车与西南交大等高校都有合作。互利双赢之间,使得彼此的优势更加彰显。
在国家品牌计划的推动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企业走进高校,与高校开展更为全方面的合作。
三、“强强联合”背后的战略布局
正如上文所言,校企合作于高校于企业实现了合作共赢。那么问题是?这些校企合作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还是以中车为例,下图是中车在全国的分公司设置情况。这些分公司的发展在立足于本地化的同时,也开始对于本地的创新实力产生强大的需求,促使其不断走出去,将产、学、研一体化。于是,校企合作便不断应运而生,并且有了更为深入的发展。如果说,之前的校企合作仅停留于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方面的话,现在的校企合作已经提升到了联合办学的层面。深度与广度相比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每个城市或者省份的产业布局,对于当地的高校,在未来会有更为深入的影响。